話說minime問世以來,餃子控我做餃子的次數就變得屈指可數了。
某天去逛周老師的部落格,看到她的牛肉饀餅介紹,看起來好美味,也可以做成巨型的餃子,決定周末試一試 (sigi帶minime,本姑娘可以專心揉麵、製饀、包餃子),解解我的餃子癮。
我按她的比例配方x1.5倍,用600g麵粉揉出這麵團
醒麵團時(用容器裝著,蓋好),我就去預備饀料。
饀料一:羊肉300g、香菜、洋蔥、芹菜 (菜肉比例約1比1)
饀料二:豬牛肉300g、大白菜
菜肉比例約1比1,兩種饀料都加了蔥粒和薑末、再加醬油、五香粉、麻油和各自80ml的水去拌 (因為想要吃多汁的餃子嘛)
按周老師的算法,可以做出36個餅。
切1/4個麵團
再把麵團分9個小團
每個擀成薄薄的圓塊
就可以包了
因為本姑娘不會做出漂亮的饀餅狀,所以只是把圓麵片對摺,做個半圓型的餃子
這樣包比較快
放油下鍋 (油太熱,煎得有點黑)
可惜照片拍不出好吃多汁的程度
minime午睡醒來就拿它當下午茶 (幸福呀!)
minime:爸爸,餵快一點
結果我的饀料只夠包34個 (因為後來越包越大方,把餃子塞得超滿。
送了12個給房東太太 (羊肉版的,她是回教徒),我們吃了12個再加了黃瓜沙拉,還可以把剩下的用保鮮膜分隔好放冰箱,做我的後備糧草。
禮尚往來,房東太太送回我蘋果批和杏仁批 (她買的)
後記:
1) 平日這個麵粉量,我可以做出90-100個餃子,所以我說我的巨型餃子一個抵上平日的3個 (用時也比平日包近100個餃子要快很多)。
2) 我先跟著原食譜的熱水量揉麵配方,再加冷水時,發現不用加太多配方上所指示的冷水量已經可以把麵揉好。可能是兩地麵粉、水的不同,有意做的朋友可以慢慢揉,看用不用那麼多水。
3) 可能大白菜本身多汁,所以加了水去拌饀後,有點濕濕的。幸好沒有穿皮,但是下次會調節,用少一點水。羊肉洋蔥版的則沒這問題。
4) 我個人覺得兩種都好吃,風味有點不同。但sigi稱他比較喜歡羊肉的 (加香菜比較近西北口味), 尤其是分了大半給房東太太,物以罕為貴。不過做法跟另外那種差不多,所以下次可以做多一些羊肉版的。
5) 煎時我犯了太大火的錯,所以一開始把餃子弄得黑黑的,後來用慢火來煎,才煎出顏色金黃又不怕不熟的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