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做過了小籠包後,心/手很癢地很想做上海生煎包,那脆脆的包底和軟軟的包面,就一直地呼喚著我。
因為小籠包的肉類比例超高,心想,做生煎包時要加點菜,免得吃得太有罪惡感。
來自花園的韮菜 (國語媽媽聚會的朋友年初送我一盆,現在每個月都可以剪一束來煮)
600g的豬肉、一束蔥、一段薑、約400g的大白菜和韮菜,調好味
查過不少食譜,有的人用燙麵,有的人用發麵,有的人用合併版,並沒有統一的標準。那好,我就用回小籠包皮的方法,一半發麵和一半燙麵來做,這樣既有包子的組織,皮又有嚼勁。採用的是中筋麵粉,德國的Weizen 550號。
燙麵和發麵各自放涼和發酵後,揉合在一起 (用了共600g的粉,有剩一些,下次改用500g)
一大匙饀包起來
一共做了26個,我不會做稱為金魚嘴的摺口,只是很隨便地包緊就算了
平底不粘鍋加油熱鍋,加入包子中火煎兩分鐘
兩茶匙麵粉加水倒進去
再撒些芝麻,蓋好繼續中火煮約8分鐘
開鍋蓋,讓水蒸發至脆邊出現
可以起鍋了
脆脆的包底,香口呀
也很喜歡芝麻的香味
配著青菜和沾醬(用蒜頭、辣椒醬、醬油和紅酒醋亂調的),幸福的晚餐
因為我的生煎包做得頗大個,每人吃四個就飽了 (sigi還問我,原裝正版的有這麼大隻嗎﹖ 唔…我其實很久沒吃過原裝的,已經忘了它的大小耶,所以答不上來)
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minime未等到晚餐煮好就昏睡了,所以沒吃到。不過不怕,冰箱裏有18個存著等她。我猜用竹蒸籠來蒸包子也不錯。
有感而發:我認識很多從亞洲移居德國的朋友,除了氣候、思念家人等問題,吃不慣也是導致他們極為思鄉的原因。幸好,以我好奇寶寶和很好養的個性,一來歐風菜也啃得很開心,二來趁此機會挑戰小宇宙,作一些在亞洲因垂手可得而不會自己動手的廚房實驗,所以在吃的方面,至今尚未被打敗。
當然,假若某天有幸,可以搬去臨海有海鮮可啃的漢堡,那就過得更得心應手了。